每每看到很多人讨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无外乎:
有人说,应试教育,违背教育规律,是功利化的,是有害于学生发展的。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符合教育规律/本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也有人说,应试教育,按确定的标准来选拔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才有机会。而素质教育,推行需要更多资源投入,在很多地区等同于放羊。
但不得不说,很多讨论都未能切中肯絮。
◆◆◆
当我们谈“素质教育”时,我们在谈什么?
很多人没法回应,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或者说,当我们谈“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比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这些都是目的,不是手段。
如果谈手段,却又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搞模拟联合国算素质教育吗?出国游学算素质教育吗?学乐器算素质教育吗?练体育算素质教育吗?颇有盲人摸象之感,而未能管窥一斑。
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很多人出于对应试教育的憎恶和对教育的美好想象,不断扩充“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高情商是素质教育、培养道德情操是素质教育、培养领导能力和责任心是素质教育,不断地将“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永真的神坛。
换言之,很多人的逻辑变成了一种循环论证:好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是好的。
这个逻辑的荒谬之处,好比在论证长生不老是一件好事情,又能说明什么呢?
◆◆◆
明明有些学校,连应试教育都搞不好
真的能落实素质教育的学校,放眼全国又有多少?
有多少学校不过是,平时学校抓一抓,其余时间都放羊?
是说只要做到早早放学,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甩给学生?还是说放学生办几个辩论队、吉他社、创意社团?还是每年办一两场校运会?还是鼓励学生家长带孩子假期出国旅游?如果这样,就算落实了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未免也太容易实现了吧?
更别说有些学校,连应试教育也搞不好。
君不见,有多少英语老师,讲评试卷就是纯粹翻译;君不见,有多少数学物理老师,给学生讲课就是一行一行抄解答;君不见,有多少高中生,平日的学习只能靠悟性靠摸索靠玄学。而那些兢兢业业,每天跟班到11点,下午考完试晚上改完发给学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却因为“应试教育”独背骂名。
有调查显示,搞“素质教育”的学校,高考成绩也较为突出。可究竟是,那些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有条件有资源有时间去搞素质教育,还是因为搞了素质教育,高考成绩才突出上去了?
相关性,可以等于因果性吗?
◆◆◆
完全人格,首在独立
凡有考试,就有人应试。
别说小学初高中阶段,看高中毕业以后。考四六级要不要应试?考托福/雅思/GRE/GMAT要不要应试?考注册会计师资格证(CPA)要不要应试?考司法考试要不要应试?
可大家会用另一个词——刷。
无论是刷GPA、刷四六级,还是刷托福雅思GRE、刷CPA、刷CFA,无人安排也无人强迫(尽管你或许并不心甘情愿,但你知道选择背后的代价和收益)。相反,“应试”天然地带着一种“被动”,被要求,被考核,被逼迫,被推着走,你不得不一一应对。
很多时候,从学校到家庭,太把小孩当小孩了。
有多少高中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总把读书当成义务,当成别人的要求,被推着走,当然累,当然叫屈连连。
很多家长和老师,也习惯了包办一切,总是把机会捧到学生面前。没有人教学生,做出选择前如何权衡取舍,作出选择后如何承担责任。
我们寄希望于素质教育的,不就是全面发展,完全人格。
完全人格,首先是独立的人格。
◆◆◆
应试没有原罪,错在不独立的巨婴
应试教育没有原罪,素质教育也非万灵药。
未独立之人,于己无以立身,于他无以信赖。未独立之人,遇事动辄翻脸甩锅,事事赖于别人,又何德何能令他人能施以信赖,而不被叹惋“所托非人”。
连独立都做不到,永远把自己当个小孩,打再多模联辩论,去过再多国家旅游,再多才多艺,再体魄强健,也不过是在新一轮的“应试”中疲于奔命罢了。此时所应之试,是周遭提出的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标准或要求;此时他们,不过是一群“优秀的绵羊”,或者说“素质教育的绵羊”。
真正独立的人,自己做出选择,自己承担后果。
对于人格独立的学生,去应试高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高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自己,在这场竞技中,拼一个分数,谋一个前程。
这个努力,不为老师(敢问老师与你有何干系?),不为家长(家长真有多盼你出头?),不为其他什么人。甚至说,你的全部努力,就是出于叛逆,为了逃离。就是希望有一天,不受制于原生家庭,不受制于此时你所排斥乃至厌恶的周遭环境,有选择权而不是被覆雨翻云手推着走向未知的命运。
说真的,要谈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先让这一个个巨婴,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自己选择,学会自己面对。
否则,完全人格之不存,谈什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