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爱去工作,向着理想去狂奔。王霞一直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体会乐趣,帮助别人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自我。
幸运的选择与理智的决定
最初,王霞学习法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非常迷茫,不清楚自己将来想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当时对法学有一点点兴趣,于是就选择了法学专业想探探究竟,没想到却遇到了职业上的“真爱”。“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还是挺幸运的,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
“我想把最纯粹的法学知识给到最需要的人。”抱着这样的初心,王霞成为了一名法律培训老师。年3月,王霞加入嗨学,司法组的人数比现在少很多,现在已经有了北京、成都两个分部,人数增加了很多,王霞也开始承担更加深入的课程研发的工作。
王霞经常会在微博上分享一些短视频,这是司法课程的创新之一。在这些小视频中也能看到她的身影,为了课程创新扮演一些角色,可谓是“演得了戏,做得了题,上得了课。”技术的发展演变出了多样的授课形式,直播、录播、面授,王霞都有涉足。她最喜欢传统的面授形式,一是可以跟学员有直接的交流,更直观地看到所有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反应;二是大部分学员是在职的,面授时学员可以暂时抛开工作等事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更好。
没有平凡的工作,只有平凡的态度
年,司法考试改革,难度不仅仅加给了考生,也给研发课程的老师带来了挑战。全新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法考”)面世,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知识量非常庞大,综合性、灵活性和实务性比以前更强了,学员学了知识点依然不能应用到考场上,更难举一反三。因此王霞考虑能不能通过一套课程增加学员的应试能力,提升学员的复习效率。她决定研发母题课程,用“巧方法”啃“硬骨头”。
母题的设计理念是一题解百题,但在落地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对于一个全新的课程没有人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是最好的,是最利于学员应试的。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去完成,初稿体例经过了3个月才最终确定。母题课程要想做到一道题解决不同考察角度的问题既需要老师对知识点本身有体系化的整合,又需要老师对考试规律有精准的把握。
王霞与学员深入交流了解复习需求,向专家请教母题的理念与呈现形式,经过反复地斟酌修改,最终研发出法考母题课程。
常怀欢喜,精进修行
年,王霞带的导师班中有一个学员让她印象非常深刻。他从二十出头开始参加司法考试,当年和自己已经上研二的儿子一起参加了司法考试。在查完成绩后,这位学员先是把他和儿子的成绩单发给了王霞,而后又把年轻时参加考试的准考证照片都发给了她。王霞当时觉得非常震撼,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坚持这么多年,毫不夸张地说是从年轻小伙考到了花甲之年。与一波波学员的接触中,王霞经常会被这种坚持不懈地学习态度所打动,也激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说到年,王霞的愿望非常朴实明了:“工作上希望能在录播课上有些突破,直播课上有些创新;生活中希望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希望在她的每个成长时刻,我是不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