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回学校提交毕业材料,和以前社团里的学弟学妹们吃了顿饭。
席间,木木的手机一直没有离手,扒了两口饭又继续看手机回消息。我调侃他,现在都成了大忙人了?
木木叹了口气说,他其实也想安安心心吃顿饭,无奈班上同学的问题太多了。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现在临近期末考试,班里同学关于学习上的问题也多了起来,都扎堆给他发消息。
看着他一脸哀怨的表情,我本想安慰他大家是因为他学习好才向他请教的,被别人当做榜样,应该开心点。
但是当我看了那些同学给他发的问题后,我顿时改变了主意,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别回他们了,好好吃饭吧。”
因为他们要问的,都是自己动下脑子动下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各科考试安排在什么时候啊?”“公文写作的模板能给我发一份吗?”“刘老师划的重点有哪些啊?”……
考试安排表木木已经上传到群相册;公文模板两个多月前就上传到群文件了;老师划的重点前几天就已经拍照发到群里。这不过都是自己翻翻群文件、群消息就能找到的,却非要木木去帮他们不可。
木木说,我也曾让一位同学自己找一下,结果同学说他是虚心好问才来求教的,我这样回复不是一个学习委员该有的态度,我哪里还敢拒绝他们啊。
听到这话我真是哭笑不得,这哪里是什么虚心好问,不过是怕麻烦想坐享其成的懒癌伸手患者。
02
懒癌伸手患者,是比懒癌患者还可怕的一类人,因为他们的懒,不仅让自己毫无作为、影响自己,而且还危害到别人。
曾经有一段广告视频刷爆了网络:一个叫伊恩的留学生,因为不会做番茄炒蛋,隔着十二个小时的时差发语音向他妈妈求助,而他妈妈凌晨四点起来在厨房录视频示范。
有网友说,这百度一下就能找到视频教程了,有必要把他妈妈叫起来给他录视频吗?这是典型的伸手思维啊。
而每一位懒癌伸手患者的背后,必定有一股纵容他的力量,这股力量大多来源于父母——儿子这种“不懂就问妈”的习惯完全是被父母给惯出来的。
不懂就问这句话并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的态度。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勤学好问”,而好问的前提是勤学,没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就想问着别人要答案,明明自己动下手就能找到解决方法却偏去问别人,这不是好问是懒癌。
父母在心疼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应当教会他们如何去尊重别人的时间和精力。
03
伸手问别人要答案,这看似是解决问题最简单的途径,但是这种途径会让人逐渐沦为一个只知道伸手的不劳而获者。当面临困境找不到人帮助的时候,他往往想到的只有退缩。
琳琳在工作一年后觉得工作太累薪资又低,很想考个研究生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当冒出这个念头出来后,她首先在脑海里搜索了一圈,有谁在这个事情上能帮助她。筛选出了几个朋友咨询无果后,她便放弃了考研的念头。
相反她的大学舍友,一个非法学专业的人想考律师证,在打算报考的时候,她就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身边没有学法学的朋友,她就上知乎、豆瓣的论坛小组里去寻找队友一起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去年的司法考试中,她终于顺利拿到了A证。
一个人如果连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都没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萎缩,在有机会成功的时候,也只能任由机会流逝。
患有懒癌伸手病的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懒,怕麻烦,不想肩负责任;一个是不懂得换位思考。
“我不懂嘛,所以才来找你”,这是披着虚心好问外套的伸手党的一贯逻辑,他们的重点在于“我不懂”,但他们的本质是“怕麻烦”。
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下,当别人无休止地拿着一些原本可以百度解决的问题来求助你时,你是不是也很崩溃?
这个世界有60多亿人口,你又不是世界的宠儿自带主角光环,不用动脑问问别人就能解决问题。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只愿意花百分之一的力气就想得到百分百的结果,你恐怕真的没睡醒。
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忙着成长,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毕竟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谁有义务去打理一个一百多斤的巨婴。
总喜欢“虚心好问”的人,真的不容易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