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选择在年轻时拼尽全力,同样有的人选择安逸乐活。回首自己的同班同学,你会发现毕业多年之后,有人碌碌无为,有人展翅高飞,彼此间出现了无法逾越的鸿沟。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而一个人越囿于“贫穷思维”,便永远逃脱不了“贫穷”的藩篱。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现实中,往往那些思维通达、破藩篱而行的高薪人士,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苦历程,这段历程中有你走过的艰辛、流过的汗水、和你考过的证书···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财华君的大学同学就是那个在北京投行工作年薪百万的金领,因为毕业后都在北京,我们一直都有联系。
大学时,当所有人挤破脑袋修学分、夺奖学金时,他却经常翘课去图书馆看ACCA/CMA教材准备考试,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每年的寒暑假,图书馆里都总能看到他奋笔做题的身影,大学四年就拿了两个顶级证书。
后来他不仅读了研究生,还在读研期间拿到了CPA证书,并通过了司法考试。毕业后,导师介绍他去了北京的一家投行,起薪八千,投行的工作强度众所周知,刚到公司,除了吃饭就是工作,毫无怨言、做事严谨、尽职尽责,这一点也让带他得到特别欣赏。
从投行小白到独立带团队,只用2年时间。他说:“在投行工作,最关键的就是,用最快的时间学最多的东西。”
所以在2年里,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娱乐,随时待命。
有次一个做了两个月的大项目在收尾时出了问题,他所在的团队连续开了3个通宵的紧急会议,而第二天还得在正常上班时间思路清晰地跟客户对接工作。当这个项目圆满结束后,他拿到了一笔非常可观的奖金。
当他快速成长,能独当一面升任经理时,薪资也有了一个梯度的飞跃,这时他已经将同龄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职场,所谓高薪,其实并没什么捷径,无非是玩命地工作、玩命考证并和自己的专业死磕到底。
大家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无论你想在哪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付出至少1万个小时的磨练。作为不能拼资历的年轻人,当量变还未能引起质变时,你只能不断以时间的投入去积累经验,以博得漂亮的龙门一跃。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他们把业余时间用到极致,总是最后一个从公司走···
桌面永远是几本ACCA、CMA考试教材···
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拿着手机刷题和看网课···
这样的人往往是晋升最快、发展最好、公司愿意培养的人才。
雷军说过:“任何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个最低6×12小时的勤奋和努力,为什么你会成功呢?如果你想干5×8小时就成功,别人比你工作时间长50%,聪明程度一样,人家比你一倍努力,这就应了中国的古话:天道酬勤。”
上学时候大家都是相同的起点,可有人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打磨的更加优秀,多证傍身,没有游戏、没有懒惰、没有怨言,你的业余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这大概就是loser和成功人士最大的区别吧。
上班时我们同样是工作八小时,可有人利用下班时间,丰满自己的羽翼,不是刷剧、不是吃夜宵和去夜店,他们永远在提升自己,和去往提升自己的路上,就是这群拼命的人,造就了他们精彩的人生。
那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经营自己的业余时间呢?
1、学习一门在工作中常用的技能
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行业和职级更重要的,是你的傍身技能,找到一个工作中你经常需要用到的技能,花时间系统得去锻炼和学习。只有你学到了别人不具备的技能才能凸显你的价值和专业性。
2、考一门相关工作的顶尖证书
现在靠证书吃饭的行业很常见,争先恐后的财会人就是考证人生最好的见证,想要在万财会人中脱颖而出、想不被AI经济浪潮里被淘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考取一门顶尖国际证书至关重要。既不荒废专业,也可以相辅相成地精进你的专业,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用创业心态取代打工心态
在阿里的办公室,下班后依然在办公的,不止是员工,更多的是业务负责人,甚至是公司创始人。在定义“创业”时,马云说:“国外的‘创业’一词,指的不完全是辞职创业,更多是指‘创业精神’——把公司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干,在公司内部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一种创业。”
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巴巴的大部分员工,都把公司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以“创业心态”对待工作,是最有效的一种自我投资,它督促你下班后仍然不断升级自己的价值,获得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经笑言自己“不着急”。他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世间所有的牛逼背后,都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苦逼历程。努力和成功之间,永远隔着一段距离。成功和平庸唯一的区别就是,你能否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坚持挺过这个无法估量的距离。而这段距离里,包含了你走过的路、流过的汗水、考过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