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律协
作者:王庆雅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分享交流各自观点·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海市律师协会立场·
“职业化与专业化——上海律师和上海医生的对话”主题活动
年的初春,全国被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之下。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其中,一位上海医生因为近期在镜头前不断输出的金句而火遍全网,成为了大众心中的“定海神针”。他就是上海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张文宏医生是本次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千千万万的专业医生代表,在一线,还有很多逆行者的美丽身影。
在疫情的战场后方,有一群人的身影格外耀眼。他们理性又富有责任感,竭力为战“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就是律师。日前,司法部印发《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指引》,要求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实体平台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针对疫情防控、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公证、鉴定、仲裁服务及困难职工的法律援助服务。
面对这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防控阻击战,医生身穿白大褂,用医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律师身着律师袍,用专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律师和医生是必不可少的两种力量。你可知道,一旦选择了这两种职业,其实是选择了人生的历练。自青年起,他们历经求学、考试、实习、工作,一路千辛万苦,方从懵懂的法学生、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专业人才。
求学:书山有路勤为径
法学生和医学生,是自习室里惺惺相惜的小伙伴。
作为学生群体中被戏称为“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的优秀代表,法学生和医学生最常相遇的地点莫过于学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那些夜色中灯火通明的自习室,总能看到法学生在两眼转圈圈地背法条和案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三观被打碎又重塑;而隔壁的医学生已经沉浸在厚厚的“蓝色生死恋”之中难以自拔。
法学生:你见过这么奇葩的案例吗?感觉每场考试我都在行使紧急立法权。
医学生:你见过这样天马行空的病例吗?永远不会有人按划的重点生病。
背不完的法条,比哲学还复杂的法理,无从下手的论文,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法学生随时随地刷新自己的逻辑、思维,用理智看待一切。
翻来覆去背的蓝皮书,永远全书重点的期末,随心所欲生病的病例,内科学、外科学、病理学……医学生唯有靠勤奋、专注来为将来打好根基。
律师和医生其实很相似,医生治的是身上的病,律师治的是社会的病。而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努力去学习、积淀,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考试:宝剑锋从磨砺出
天下第一考是什么?
法学生: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对于律师和医生而言,这是跨入职业的第一道门槛。
想要成为一位律师,首先要通过以“超高难度+极低通过率”闻名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司法考试涵盖15门学科,万字的教材,多个、共计万字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万字的真题,多万字的基础阅读材料。
想要成为一名医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第一关。执业医师考试范围大、考点多、知识面广,涵盖从基础学科的三理一化(生理、药理、病理、生物化学)、人文法规,到临床学科的内外妇儿、传染等近二十多个系统(学科)。
砖头厚的必读书目,反复翻阅勾画的痕迹,是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守卫者们必须攻克的专业基础关。也因此,这两门考试的通过率都不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每年的执业医师通过率只有20%-25%,而司法考试则更低。
晨起的微光与半夜的灯火,见证着他们的努力。
实习:千磨万击还坚劲当案例变成真实的当事人,当病例变成真实的病人,如何应对?于是,实习成了未来准律师和准医生的又一道考题。信念、坚持、情怀,一个都不能少。
在获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法学生们还要再经历一年的实习期,并在律师协会完成相应的培训,才能拿到律师证开始正式执业。在律所实习期间,实习律师们往往要承担细碎且繁重的工作,辅助律师建立客户档案、会见客户、资料整理和递送等其他工作,然而实习工资往往杯水车薪。过程不易,道路曲折,但也是褪去学生青涩,转向资深律师的必经之途。
医院、各大科室、各个病房里面,有着大量的医学生在实习、规培。跟随主治医生查房、协助开医嘱、写病历、学着和患者沟通……早起晚归,实习医生们伴随着星光一步步用实践提升自己。
时常会有人疑惑,为什么律师要为“坏人”辩护?其实律师是在为“人”辩护,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病人在医生面前也是没有高低贵贱可言,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去救治。
公平,是律师和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是职业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
工作:长风破浪会有时
74字的律师誓词,庄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字字在耳。经历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终于称得上是一名正式的律师/医生了。但是,职业的马拉松才刚刚拉开帷幕。
律师的日常是忙碌于接待客户、开庭、起草文书,奔波在司法机关等;医生的日常则是穿梭在病房、诊疗室、手术室等处,查房、写医嘱、上手术台、写病历……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律师和医生都奔波在战“疫”的路途上。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赶赴救治前线,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信念,用医术为患者带来健康;律师群体爱心募资、提出法律倡议和解读,践行律师使命和担当,用专业为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疫情爆发之后,1月24日除夕夜,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截至2月底,上海已有余名医疗人员支援疫情前线。上海医疗队员们为抗击疫情贡献上海智慧、展现上海水平,专业医术与人文关怀并重,在救助病患远离病痛的同时,开展心理援助活动,指导医护人员和患者面对不良情绪。
正是在上海医生群体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感召下,上海律师自觉践行法律人的职责使命和社会担当,自发组织捐款捐物。截至4月7日,上海市律所律师捐款共计万余元,捐赠医疗、生活物资总价值为万余元。上海律师发挥专业所长,为科学依法防“疫”出谋划策。截至4月7日,上海律师已经撰写、形成专业文章余篇,通过各种渠道提交提案议案、社情民意余篇,为社会各界在新冠疫情防控与危机处理中面临的诸多法律问题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在上海这座守规则、拎得清的城市,上海医疗人员和律师群体用行动和爱心为战“疫”奉献力量。
医生救治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律师守护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见多了人生百态,他们更明白专业和使命的意义。在疫情面前,他们更是坚持这种优秀品质……而这正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极致体现。在上海这个多元化大都市,追求卓越是一种做事标准,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敢于担当是一种做人品格,无论是困难还是危险,勇于担当、敢于奋进。上海律师和医生们正是满怀着对卓越的追求和使命的担当,在抗战疫情及践行社会责任上发光发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想和远方,律师和医生在各自的职业道路上披荆斩棘、大步向前!
编者按
医生,愈人以仁术;律师,护人以仁心。疫情下,医生留下最美逆行的背影,律师化作社会的守夜人。黑色律师袍、白色医生褂,不同颜色的制服下有着相同的对业务能力的不懈追求、对职业操守的不懈坚持、对社会责任的不懈践行。
为提升上海律师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上海律协开展“职业化与专业化——上海律师和上海医生的对话”主题系列活动。自今日起,上海律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