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的那个实习期,我跟同学一起回老家参加各种招聘会面试。我是日语专业,所以全身除了一张学历证书,就是一张日语资格等级证书,也就是一张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
我的同学,是法律专业,司法考试没有通过,所以专业资格证书没有。让我诧异的是,我们在面试的时候,我同学居然带了厚厚的一本文件夹,里面全是其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基本上这些证书的含金量都不高,就是稍微看一下学一下就可以拿到证书的那种。
所以当她翻给面试官看的时候,面试官一脸不屑的表情问她:“你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没有?你面试的是法律顾问助理。”一句话给我同学问蒙了。说白了,她就是要用这些毫无相干的职业资格证书,来看看能不能蒙混过关。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职业资格证书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职业资格证书见证了你的历史,并非能力
先认清一个事实。
虽然说职业资格证书是有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用普通的上班族的眼光来看,就是你拥有该职位对应的资格证明,用一张证书,来证明你有资格可以从事这个职位。就像一块敲门砖一样。毋庸置疑,有了这个证书,说明你以前针对能有资格从事职位的工作而进行过努力学习,从而从理论上达到了该职位的要求。一纸证明首先是一种对职业资格的认同。与其说它是一种能力,还不如说它是一种你奋斗的过程,一段学习之后有被认可的历史。
但是,它并不代表能力。
我这个同学其中考取了一个“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1级”,从证书的意义上来说代表着能够比较熟练操作office软件等,可是进了公司3个月,她还是对Excel,word的用法很迷糊,只会简单的做表格,而要用透视表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表格形式进行分析等都几乎是生疏的。相信不止是她,也有很多像她一样,身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却连基础的操作都很不熟练的人。
所以,有了证书,并不是就等于有了该方面的能力。
以前的求职上供大于求的时候,很多企业面试基本上都是只看有该职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个“硬件”的求职者,有种“求贤若渴”的嫌疑。因为那个时候能够考取这些证书的人也不多,所以在那个时代,确实职业资格证书就相当于一种能力。
但是现在已经是反过来了,求职市场供不应求。很多职位只招一人的有几百人求职,面试官也越来越看重实际在职场上能够发挥的能力,如果你还是拿着厚厚的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文件夹”去面试,很可能会输给只有一张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他人。
职业资格证书不代表能力,但却是你的“媒婆”
虽然说,职业资格证书不代表能力,但绝对不是说它不重要。在面试的时候,它就相当于一个“媒婆”的角色,拉近了你跟面试官的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一般在不完全了解你的情况下,除了在跟你面试沟通中获取一些他们想要的信息之外,另外一个能够比较快速了解你的方式就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些硬件设施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很直观地摆在那里。尤其是职业资格证书,就像一个“媒婆”一样,会用纸上谈兵的方式,把你所有的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客观地告诉面试官,就看面试官能不能“喜欢”你。
所以,当我们在大学学习所选专业知识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以后你要走的路。大部分人是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现在几乎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先考取这个证书。这样,你才能够为你将来的面试,增加一丝面试通过的生机。
像我这个专业,我一直都是对口的。所以面试官在面试我的口语之前,会让我先把他们要求的日语等级证书亮出来,他们就会知道,当他们知道你确实是“被证明”了之后,一般都会以先入为主的好印象来面试你。所以,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对于我们求职,还是面试官来说,都是一种软件之后,作为硬件的补充。
职业资格证书也不是越多越好
我一直从事的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我却确确实实只有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
而我同学,到现在都还是在从事不对口,但是又跟她那一堆职业资格证书不太相关的工作。
所以我觉得,职业资格证书,几张就够了,不是越多越好。确实,能有很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能够证明你在大学的时候很勤奋。但是有太多证书,有一种蜻蜓点水的嫌疑。
每一个证书,都是有等级分层的。一般短短的三四年的大学时间,都不可能讲很多专业学到很中高级的阶段,所以考到的证书一般都很初级的,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面试的时候总不能三心二意,只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岗位都去面试一遍,况且你也比不过那些专业对口的,这样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可以去考取几个证书,但是最好不要太多。如果你确定了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就去尽力拿到那个专业的证明,最好的含金量比较高的证明。总之,证书不在多,要精。
让能力配得上你的证书
确定了以后的方向之后,为了能够在以后的职场上发挥我们理想中的作用,我觉得我们最起码要做到几点,去让能力配得上我们的证书:
1、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如果目的只是为了考证,那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