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员军人到反扒能手
年,滕亚东和战友在野外训练(左二)
21年前的秋天,滕亚东带着些许遗憾,脱下绿军装,转业到地方。
那一年,他25岁,黝黑的皮肤,侵染了军人的血性。经过军转干部短暂的集中培训,他参加了面向转业军人的公务员考试,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公安民警。
之所以选择当警察,源于他小时候看过的一部露天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他的家乡在黑龙江松嫩平原腹地,一个偏远乡村。80年代初,他和许多儿时伙伴一样,第一个梦想就是做一名像刘杰那样的人民警察。
客运中心站,是吉林市交通枢纽,每天客流量都在一万余人次。入口处,第一个映入乘客眼帘的就是“公安值班室”。狭小的房间,只能容下三四个人。这就是滕亚东报到后的新岗位——吉林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客运派出所中心站警区。
他从此与“反扒”结缘,在这一岗位整整工作了4年,那部电影带给他的职业梦想变成了现实。
“警察同志,我要报案。”循着一个怯怯的声音,一位农村大姐焦急地问道。
“大姐,我是客运派出所民警。您别急,慢慢说。”
“我钱丢了,2万块啊,刚卖的猪,准备还城里亲戚的。我坐小客从乡下来,路上晕车了,等到了地方,打开饭盒盖,里面的钱全没了……”大姐说着,“扑通”一下跪在地上。
同样是农村长大的滕亚东深深知道,“2万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是他当警察后接到的第一起报案。接下来的4年里,经他手抓住的小偷就达10多人。
滕亚东送别退伍战友
渐渐的,滕亚东在反扒岗位上有了些小名气,还被公交分局评为“反扒能手”,为全体反扒民警做了经验介绍。
他破案的最好办法就是发动群众。他与三轮车夫、客运站周边小商小贩交朋友,把发往外地的余辆长途客车逐一建档,详细记载司机和乘务员的联系方式,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这些都成为他日后破案的“法宝”,许多案件线索都是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
“最多时,在群众帮助下,一天抓了五个犯罪分子,一个是抢夺乘务员票兜子的,两个是在客运站里诈骗的,还有两个是盗窃后准备在客运站转乘外逃的。”说起破案经历,滕亚东非常兴奋。
抓贼抓上了瘾,甚至到市局机关后,心里还想着抓小偷。一次,在下班的公交车上,他怀疑两个鬼鬼祟祟的小青年是小偷。果不其然,过了两站地,这俩小青年瞄上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当他俩把偷来的钱包和手机放进包里的时候,滕亚东大喝一声,“抓小偷!”两人发现事情败露,急忙往车门方向挤,准备溜之大吉。滕亚东岂能放过,在两名北华大学生的帮助下,将他俩当场抓获。当滕亚东将钱包和手机交给中年妇女的时候,这位大姐还蒙在鼓里。
事后,滕亚东跟家人聊起此事,家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从法制标兵到公职律师
滕亚东和法制支队的同事们
“刚参加公安工作时,一起案子都不能完整办下来。看着老民警从讯问到取证,再到填写各种文书,把犯罪嫌疑人送进看守所,最后成卷,感觉自己缺课太多,焦急万分。”
滕亚东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就从法律基本知识开始学起,那份军人的不服输精神,一直在他的血液中流淌。
他报名参加了吉林省法律自学考试,买来全套自学考试教材,一点一点啃起来。5年后,终于通过了吉林大学法律本科自学考试。
“最难的是《国际经济法概论》,整整考了5次才通过。”他惭愧地说。
那时,妻医院工作,晚上经常值夜班。对滕亚东来说,白天忙案子,晚上带孩子,已成为一种常态。他总是把孩子哄睡后,再拿出书来看,边看边做笔记,直到深夜。一次,看着看着睡着了,书滑落到孩子身下,被尿湿了,放在暖气上烘干,再继续学。
自考的日子忙碌而充实,这份执着让他有了一份份收获。年,他被遴选到分局法制科。第二年,单位推荐他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法制业务比武竞赛,荣获全局“法制标兵”称号。次年,他被遴选到市局法制处,专职从事公安法制指导工作,一干就是15年。
年,滕亚东通过了法考,成为一名公职律师
到市局后,每天接触的材料和基层请示很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做基础,滕亚东又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也就是现在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从年到年,整整十年,他见证了共和国司法考试到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进程。由于底子薄、工作忙等原因,屡考不过,身边很多人劝他:“别考了,人生有几个十年。”
他把考试过程当作强制学习过程,十年间,十余次往返省城,与数十万司法考试大军同场竞技。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开始新一轮复习。年,法考元年,终于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全市公安机关24名公职律师的一员。
通过法考,使他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法制综合材料撰写、规范性文件起草、疑难案件研究等工作中,他都会用法律思维去审视、去谋划,在公安法治进程中,默默发挥自己的才智。十年间,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先后被评为“法治江城建设十佳警官”、“吉林省优秀人民警察”。年,被吉林省公安厅推荐全国“优秀法治人物”。
从法制教员到爱心团队
法制课后,滕亚东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十多年前,滕亚东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一少年因琐事与同学发生纠纷,在公交车上持刀伤害致人死亡。为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权益,讯问是在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
“你当时拿的什么样的刀?”“一把木头把的卡簧刀。”“上学为什么带刀?”“为防身,怕别的同学欺负我……”
一起案件,一把刀,因两个未成年人的一时鲁莽,两个家庭就此陷入无尽的悲痛。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怎样才能有效预防这些悲剧的发生。案件办完了,滕亚东陷入了沉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用很长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深入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法制讲座,从携带管制刀具的危害,到抵制校园欺凌、拒绝毒品、重塑法治梦想,很多学校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深深知道,青少年普法宣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人不断加入普法团队,需要用体制和机制去解决。
为详细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他深入基层派出所进行调研,和监管部门法制民警一起,在看守所羁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开展面对面普法,挖掘每一个忏悔的法治故事。
一起起真实的案例在他的笔下呈现。半年的调研,形成了一本十万余字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集》,并将其作为一线普法宣讲民警的活教材。
滕亚东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大学生上普法课。
一个午后,看守所长长的走廊走来一个纤弱的女孩,她叫小青,17岁,因涉嫌贩毒被羁押。
小青原本是一名高中生,从小梦想当一名教师。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毒品,从此改变了她的梦想。她只是好奇,尝试了不该接触的那一撮白色粉末。
染上毒瘾后,父母每月从乡下转来的住宿和生活费不足以支撑她的开销,不得已,她开始和毒贩接触,并参与网络贩毒。
她是自己走进派出所的。她说有人跟踪她,要杀她,求派出所救她。民警从她的神情和表现发现了异常,不仅发现她吸毒,还查获她参与贩毒。
那一刻,滕亚东被深深震撼了。
“叔叔,请告诫与我同龄的孩子,远离毒品,远离一切对你有害的东西!”这是女孩入监前给滕亚东留下的一行字,用纤细的手写下的这行字还是那么清秀,却无法与一个即将在监狱度过数年的女高中生联系在一起。
这行字,滕亚东保留至今,每到一所学校,他都会念给孩子们听,把法治精神植入孩子们的心田。在全市开展的“百警进百校”活动中,更多的民警法治宣讲志愿者投入其中,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参入其中。
结识那对双胞胎姐妹,源自一次农村法制进校园讲座。那天,风和日丽,桦皮厂中心小学操场上,整齐摆放着个塑料凳,上面齐刷刷端坐着个小学生,脸上洋溢着青春。
滕亚东资助的双胞胎姐妹
讲座结束后,滕亚东在与老师的攀谈中得知,有几个留守儿童,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滕亚东当即提出,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和这些孩子组对子。他帮助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他买来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一对崭新的红书包和两条花裙子。每当开学前,他都提前把这对姐妹的学费转给班主任,这一帮,就是几年。
不久前,这对双胞胎姐妹给滕亚东捎来了外婆养的两只老母鸡,要他一定收下,“叔叔阿姨很累,需要补一补。”这份情谊,他无法拒绝,因为这是一份感恩的心。
他和市局团委、宣传处以及法制支队同事自发组成一个救助团队,并给这个团队起名“正能量”,大家从每个月的工资中挤出来一部分,无偿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的爱心行动感动了一位民营企业家,这位大姐一次就拿出数万元,包下了桦皮厂中心小学7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一直资助到毕业。
由共青团吉林省委等十四个部门为他颁发了“全省青少年维权岗先进个人”这项荣誉,他所在的大队也被评为了“全省青少年维权岗先进集体”。
看着这些孩子们一个个上了高中,即将升入大学,这才是滕亚东收获的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