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华东政法大学新视

又是一年开学季,少年少女们告别高中,怀着憧憬和懵懂的心情进入大学;在大学又长一岁的同学们或许找到了学习的方向,又或许依然迷茫。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既定的生活已经站在前方。我们离未知的人生越来越近,最后可能会发现,理想也在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从高考结束后填志愿开始,我们就开始盘算哪种专业适合我们,哪种专业有前途、好就业,哪个城市机会多,这些考虑与选择大部分来源于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和不安于平凡的少年意气。

大多数在华政学习的同学都会选择司法考试,非法学的同学也会选择辅修法学,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选择考研,继续自己的学业。但是叩问内心,我们选择做的事情真的都是自己喜欢或者真的想要去做的事情吗?还是,这样的选择好像能带来更好的收益呢?更直白的说,是不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选择,将来的薪资可能会更高,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更好呢?

怅然望去,80年代的那股浪漫不羁的文艺劲儿已经落入尘埃,充斥着诗人、歌手、摇滚、朋克、伤痕文学的那个精神浪漫的年代过去了。周国平所说的那股“精神浪漫的气氛”已经被物质生活发展压了下去,这个时代上演的是以复古情怀为消费品的物质浪漫。我们想要的更多了,生活向我们要的也更多了。高居不下的房价、物价,原地踏步的工资,被延长的退休时间,层出不穷的新的生活方式、时尚风向……

我们在生活边缘挣扎的同时,也想要精神上的浪漫和不羁。想要年少时做过的白日梦,想要开书店开咖啡店,想要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想要安稳的爱情和家庭,想要高质量的岁月静好......但是这个现实的社会告诉我们,想要的要用经济能力去换取,否则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现实生活,遑论精神与理想。

按理说经济发展应该带来的是个性的发展与社会容错率的提高。但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谁不是小心翼翼地挑选对比生怕自己选错了专业去错了学校呢?我们早早背上了生活的包袱,生怕自己所学担不起未来生活的重负。进入大学后,又要为将来找工作忧心焦虑,担心前景不佳而转专业、辅修、考研,抑或参加更多的活动来给自己履历添彩。每天还要告诉自己年少要拼搏、要努力,要有鹏程万里的志向,仿佛能看到前面是碧海蓝天正等着自己去搏击,便开始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却被现实磨搓得伤痕累累。也有幸运又努力的人就这样扶摇而上,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或者能让自己生活有个明确盼头的好前景,然后开始另一番磨蹉。

北岛诗中所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当代的大学生有比上一代更广阔更辽远的理想。毕竟他们站在了新时代的阶梯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见过的世界更加宽广。他们的理想中有“星辰大海”,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被生活当头一棒,困步不前?这生活里有家庭的无奈,有爱恨的纠葛,有自己的意难平。兜兜转转,年少意图青云直上的豪情壮志被磨得好像一粒沙,硌在少年人心里。有心人拼了命地想用它掀起一阵狂沙,遮掩过去,再给自己铺出条路来。再回过头来想想,这时候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是年少时的浪漫主义者了;这时候,我们的理想已经和现实磨合许久,人生几乎已经“移步换景”。

在我们限于家庭、经济能力、自身努力的程度而与理想产生的落差的时候,在已经失去实现我们浪漫理想的机会的时候,认清我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和自己的能力,把握好现有的能力和机会,去找最适合现在的自己的生活,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生活态度。

「为自己发声」

投稿or爆料

xscmt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