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年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法考的报名人数已经从年的60.4万人,飙升至年的81.6万人,上升足足35%!
而目前尚未完全公布的年考试报名人数,从各地方司法厅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大约比去年增长10-15%,依然呈现上升趋势,如果其他省份的人数也有类似情况,那么年法考的报名人数可能突破90万!这还是在年考试延期,导致在年有两次法考的情况下诞生的数字,足见法考的吸引力是与日俱增的。
但是,年法考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增加了报名门槛,要求年4月以后取得学籍的考生必须是法学专业才能参加考试,而这种变化其实变相提高了报名的门槛,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改革之后的法考报名人数将会逐渐缩水。
然而,现实却无情的打脸,法考报名人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强势的上升趋势,基本每隔一年,都会有一波大涨。通关人数也随着报名人数的增长越来越多,曾经的“天下第一考”,现在每年都要发证10万+,近几年竟然出现了法考证书“烂大街”和“法律民工”的段子。
今天,橙子就尝试分析一下几个导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01
被低估的本科人口存量
首先,我们要知道年的改革中明确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上文说到的取得法学专业学籍才能考试的规则只适用于年4月以后取得学籍的考生,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年9月(或者更早)进入大学而且学的不是法律专业,那么你依然可以通过“老人老办法”参加考试,因为这是改革之前报考条件中所允许的。
所以,其实所有在年4月以前取得学籍的本科学历的考生,都是潜在的法考考生,只是很多人并不想要从事法律类的工作或者不知道这个考试而已。从年恢复高考到年,根据高考毕业考试和大学录取人数统计,这40多年累计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2万人,即使去掉专科的一半,本科生仍然有.1万左右,而这些人中,只有年和年的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会受到“新人新办法”的限制,即使不考虑放宽地区,这个数字基数已经足够大了。
而且,还要考虑到放宽地区的考生,以及很多在非常早期就已经开始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学历不符的人员,也可以通过“三年法律岗位工作经验”报名参加考试,可以说法考理论的报名人数并不少,在早些年报名人数不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整个法制社会还不够完善,很多相关岗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些在年的今天,都已不复存在,国家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在近几年都属于“求贤若渴”的状态。
02
报名门槛让证书含金量飙升
自打年司法部公布了改革后的报名条件,年4月之后取得学籍的考生,必须要求法律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才能报考,这也让考生们看清楚了方向:“以后法考只有法学专业才能参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司法部一直澄清该政策不设过渡期,但是坊间仍然不断有猜测说在之后的某一年过渡期就将结束。
虽说这次改革并没有影响“老人”们参加法考的资格,但是这次改革却侧面的提醒了大家一件事,那就是这个考试对以后的报名人的门槛会提高,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法律人才的要求会提高,高要求的背后必定是高水平岗位,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都会让人产生期待。
反映到考试上,考生们可以顺理成章的认为接下来的考试会一年更比一年难(目前来看还确实如此)。于是,一个类似的想法在很多考生的脑海中诞生了:如果我在这个考试还“不那么难”的时候通过并拿到证书,等到这个证变的更难考了以后,证书的含金量上升,我拿到手的证书不就升值了吗?
年以前,本来就有很多考生因为担心改革后自己无法参加考试而涌入司考,导致司考末年的人数保障到60万,而在年的改革政策尘埃落定后,很多之前没听说过这个考试但是具备报考资格的考生开始入场了。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专业考生在法考总人数中的占比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大,但是考虑到上文提到的中国本科生的巨大存量,这个变化只会是“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而非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03
就业形势和学历内卷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两点更多的是和考试本身和整个法律行业的趋势有关,那这第三点则和所有人都脱不开干系了。就在法考改革前后脚的时间,受经济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和就业行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未来就业和收入的焦虑与日俱增。尤其是疫情这三年,对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众所周知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们发现走出封闭的校园就要面临失业,那么在校方和社会压力的共同努力下,很多毕业生都选择考研或者考证,来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而对于在职的人群来说,35岁以后找不到工作这个话题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了,如果不通过考证实现转型或者晋升,那么未来的路恐怕也要越走越窄了。而且越来越多想在体制内发展的人都发现,法考证书可以在遴选或晋升方面有加成,很多时候就是“敌无我有”的竞争环境。无论是出于当下的竞争还是对于未来就业压力的恐惧,报名法考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
更兼我国正处于法制社会的建设过程,很多岗位都在逐渐的规范化,专业化,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也让法考的通关和就业搭上了桥,实现了“双向奔赴”。
END
看完了以上的分析,你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