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山腰青年”火了。
它是指在人生路上爬到半山腰,既非一无所获,但又疲惫不堪,难以停歇的当代青年。这个词很新,但它所描述的人生状态并不新鲜。
豆瓣小组“不上不下的我们的一生”组员早已超过5万。小组简介中提到,“加入这个小组,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妥协”。这不正体现了当代青年“躺不平,卷不动,又不愿妥协”的人生基调吗?
据《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报告》,中国知识付费用户年已达4.77亿人,其中35岁以下群体占了近6成。此外,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就能突破5亿。可见,很多青年人嘴上喊着摆烂,实则默默努力,不断提升自我。
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当代青年都在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后浪研究所”发起了一项年轻人“个人提升”小调查,想看看他们在下班之余,如何给自己充电,如何在山腰上慢慢攀爬。
工作之余,超8成年轻人都会主动提升技能。看来,“爱拼才会赢”早已深深植入大多数社畜的心中。剩下的1成多,或许都是“佛系青年”,随心而学。
说起最爱学习的职业,教育从业者当仁不让排第一,他们中的95%都会在下班后主动学习。法律从业者和会计/审计从业者紧跟其后,分别达到了92.31%和90.91%。
自由职业者不甘示弱,给自己当老板,还要监督自己学习,在最爱学习职业中排名第四。
看来大家都明白,“摆烂”终究只能嘴上说说。白天认真打工,晚上点灯学习,才是许多职场人的常态。
小时候总有一百个理由不想学习,长大了却有一百个理由让我们学习。近8成年轻人,都在为了成为斜杠青年默默努力。他们不断打磨技能,想在多领域开花。
近7成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因此主动提升自己,想要弯道超车。为了升职加薪而学习的人不满5成,为了考取行业证书的人占到了3成。
还有2成多,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缓解内耗的情绪。
可见,年轻人的非功利性学习已成主流。为“未来开疆拓土,发展副业”而学习才是多数人的想法。
在受访青年中,超7成都曾购买过知识付费课程。
在知识付费上,女生比男生更舍得。28.33%的女生为购买课程,消费金额超过元,另有32.84%消费金额在-元以内。而男生,则更愿意购买元以内的课程。
总体而言,知识付费已成趋势,碎片化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学习需求。大家迫切需要“体系化的内容”,来把控变动的生活。同时,“节省时间成本,减省精力付出”的优势,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为知识付费买单。
根据我们的调查,51.95%的年轻人都在准备专业技能类考试。对很多人来说,考证或许是提高职场竞争力最快且最有效的方式。
年轻人最爱参加的技能考试是注册会计师,毕竟它是很多人“手里珍贵的铁饭碗”。
一级建造师和法考也不甘落后,参加这两类考试的人,要么是“真自律”,要么是“真学霸”,毕竟它们“以难出名”也不是一两天了。
其实,比起山腰青年,很多人更像默默耕耘的学习型青年。他们不强求太快,但相信日复一日的付出总能在未来看到回报。他们用别人追剧、打球的时间提升自我,只是为了夯实薄弱的基础,让自己在职场看起来毫不费力。
我们找到了三位学习型青年,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考试之路,以及考试给事业和生活带来的改变。考证,究竟能不能为不确定的人生增加砝码?或许,我们能从他们的故事中略知一二。
“学渣”逆袭成“学霸”
从考编考研失败到成功转行会计师
张科龙,90后,山东滨州
职业:会计师
我出生在农村,是中国广大普通青年中的一员。毕业后考过研也考过编,都失败了。现在却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和法考这两大高难度考试。我的经历说明,每一个“学渣”都有成为“学霸”的潜力。
我的老家在山东滨州,大学在济南念了一个二本学校,学习机械专业。现在想起来,我的大学生活就像一个原本鼓起的气球,突然被泄了气,毫无方向地四处乱飞。
逃过课也挂过科,最常做的就是窝在宿舍和室友打王者荣耀,要么就是穿越火线,完全是浑浑噩噩的状态。
临近毕业,突然开始紧张了。随波逐流地考编考研,每天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去图书馆报到,很晚才回宿舍休息。但一个没有动力的气球,又能飞多远呢。
考试失败后,我被迫回到四五线的滨州老家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操作工人。生活更像掉入了一个黑洞,无休止地下坠。
工作并不算辛苦,工资也得以糊口,但是却完全看不到希望。这里的工资待遇是同工同酬,也就是无论你干多少活,工作多努力,得到的回报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偷懒,得过且过。我感觉自己就像温水里的那只青蛙,这样混到三四十岁的年纪,就再也跳不出这个死气沉沉的池塘了。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了想要主动挣脱的冲动。
工作一年后,我开始上网搜索各种出路,当时正好是16年的12月份左右,那个时候是每年注册会计师出成绩的时候,网上的讨论非常热烈,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