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别人都有方向
唯独你自己迷了路?
宅在家的那段时间,我又重温了经典韩剧—《请回答》。
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围棋少年崔泽,每次比赛都会倾尽全力追求胜利。
大赛前,他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偶尔的一次失利,都会让他非常难过。甚至在街头的游戏室,他也要把自己的记录保持在第一名。
他有着对成就和专注的追求。
品学兼优的学生会长成善宇,一直循规守纪。
平时对同伴,不仅特别热心,还会注重到每一个人的感受。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他有着对友善和助人的追求。
德善的姐姐成宝拉,在家里蛮横独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对弟弟妹妹大吼大叫。
但同时,她又充满了正义感,会为了心中的正义上街游行。在她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为了专心备考,孤身住进了环境恶劣的考试院。
她有着对正义、秩序和事业的追求。
看起来,似乎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除了德善。在爸爸和德善谈到理想的时候,德善一下子变了脸色,即使爸爸耐心引导,她也回答不上来。
她好像从没想过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你内心的需求,需要被“洞察”
类似这样的迷茫,其实并不少见:
你明明很努力、很拼命,却依然不快乐
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时常感到空虚、迷茫
盲目追求别人拥有的,长期焦虑、压力山大
无意中走了很多弯路,后悔莫及,无力改变
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深层心理需求,也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你真正的欲望和生命力。
你真正适合过什么样的人生,你内心的深层需求早有了答案。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往往是不易察觉的,是藏在表面需求背后的:
从未觉察过自己内心需求的人有多苦?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女性来访者,在她的成长路上,考哪所大学、学哪个专业、毕业后做什么工作,父母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不容置疑。
毕业之后,体制内的父母给她找了一份同样清闲稳定的工作。并打算过两年就安排她相亲、结婚、生子,和大多数人一样。
看起来,一切都很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顺从了20几年的姑娘,却因此一度陷入了抑郁当中,无法自拔。
她不想再过被安排好的人生了,她的忍受到达了极限。
她的深层需求是自主和变化,而她父母要求的却是控制和稳定。
当这些被压抑的需求久久不能被满足时,就会慢慢转化为负能量,不断地向内攻击。
幸好,这个姑娘后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开始学会说“不”,开始跟着自己的心走。
她辞掉了看起来安稳但是一点儿都不开心的工作,选择去大城市打拼,虽然累点儿,但是,以前的抑郁状态却一扫而空,天天神采奕奕的。
最后,职场情场双丰收,升了职,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
很多人的痛苦大概都是这样,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反而勉强自己费力去谋取并不需要的。
明明想要的是苹果,却硬给自己塞了个梨,还安慰自己有个梨也不错。可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再大的梨也不香;自己想要的,再丑的苹果也觉得甜。
路是自己的,旁人说再多也不会替你走。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此并不自知。一辈子都在听别人说话,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当你不知道自己的口味时,点个菜都难。更何况是面对自己都不了解的需求,做选择更是难上加难。
《无声告白》中有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你总是羡慕别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却从没想过,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自己?
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最需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你追求的是哪种生活,想要过的是哪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