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一线的奋斗报告15个人的仲裁为民

8月30日,喜讯传来,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一个成立于年6月的不算大的单位,只有4个正科级庭室、15名工作人员且绝大多数是“80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浓缩成四个字:仲裁为民。

这个15人的团队,在全市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及案件处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宗旨、为民情怀、为民责任贯穿到了每一个工作细节,用行动书写了一部“仲裁为民”的奋斗故事。

坚定为民宗旨

锤炼一支本领过硬的队伍

走进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文化墙上的一架天平格外醒目。仲裁的天平,载着公正,连着民生,蕴含着法与情,寄托着和谐幸福的中国梦。

在这个全党员单位,每名工作人员胸前都别着两枚徽章,一枚是党徽,一枚是仲裁员胸徽。熠熠闪光的徽章时刻在提醒,每个人既是一名仲裁员,更是一名党员。

一架天平、两枚徽章,是激发他们“仲裁为民”实践的动力源泉。

“我一生可能会办几千起案件,但老百姓一生可能只打一次劳动争议官司。每一次,都值得全力以赴。”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院长曲黎辉说,这句话已成为该院所有仲裁员的共识。“既要让赢的一方满意,也要让输的一方服气”,是他们对办案质效的极致追求。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人是第一位的。仲裁院自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为民服务队伍,现有人员绝大多数为法学专业,其中79%的人员为研究生学历,而且半数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除了“班底”过硬,烟台市仲裁院还不断锤炼工作人员“功底”:首先是坚定调解仲裁工作的政治属性,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强党建作为第一保障,通过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扎实的思想政治学习、充分的为民服务实践,培根铸魂,强基固本,树牢队伍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群众意识;其次,他们强内功、练本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研究之风,外出业务学习成果全院分享传授,典型案例、优秀文书、调研报告等工作成果全院传阅共同提高,定期开展庭审观摩全员参与互相点评,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开阔视野及时充电。

当为民服务的种子在内心扎下了根,就有了全面的开花结果:一批办案能手、调解能手、调研能手涌现。仲裁院年均办案千余件,结案率98%以上,仲裁终结率80%以上,与人民法院保持了近%的裁审一致率,将近八成的争议稳妥化解在诉讼程序之前。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先后荣获“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等荣誉称号。

涵养为民情怀

提供一份贴心公正的服务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每天都处于矛盾的漩涡,各种故事轮番上演。但唯有内心根植为民服务宗旨,才能克服这一切困难。”曲黎辉说,仲裁这个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岗位,除了要有为民服务的本领,更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

职工小李夜间作业时右手四根手指被砸伤,几近离断,然而企业否认劳动关系,并切断仲裁沟通路径。合议庭成员现场调查取证时遭阻拦拒绝和威胁恐吓,但最终凭借勇敢和耐心,找到了关键证据,帮小李拿到了胜诉裁决书。

在受理一起24人的群体性工资争议时,起初企业连法律文书都不愿意接收,仲裁院集中应用延时服务、一站式法律援助、重调慎裁等工作机制,历时仅19天,最终使双方握手言和,挽回职工工资损失46万余元。

保洁工老王从外地来烟打工,一干十几年,企业却从未给他缴过社保,还主张老王是非全日制用工。仲裁员顶着烈日多次到老王工作的小区走访问询,做调查笔录。最终老王胜诉了,并将“肩担公正、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仲裁院。

……

在一个个故事中,公平正义从未缺席。而印在仲裁员们心中的是:小李串着钢钉的手指,24人中一名聋哑职工以手语表示感谢的画面,老王十几年辛劳留下的沧桑的脸、粗糙的手、弯驼的背……普通百姓这些令人动容的模样,成了仲裁员们为民服务的动力之源。与群众打交道触摸到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更坚定要“一手托着百姓民生,一手托着公平正义”,“全链式”维权服务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为民情怀的温度,体现在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的一项项工作里:针对公众的学法需求,发挥职能优势,以案说法,生动鲜活,广受欢迎;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发送裁决书时会附赠仲裁建议书,靶向指导,防止类案发生;面对经济困难劳动者或农民工,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援助与工会援助相结合,应援尽援;面对“三期”女职工,有全女性工作人员组成的合议庭,安排庭审时间兼顾当事人哺乳时间,灵活暖心……

曾经从事仲裁工作多年的市人社局副局长王粹益有句“名言”——“再好的裁决也比不上调解”,相比裁决,调解结案可以更好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所以“重调慎裁、能调不裁”是仲裁院一直坚持的原则。近几年,该院调解率一直在68%以上,近八成的劳动争议在仲裁阶段彻底化解,阻断在诉讼程序之外。“精心办案”,对工作质效极致追求,让仲裁的社会公信力、满意度不断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勇担为民责任

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这是仲裁院对新时期人民群众多元法治服务需求的响亮回应。

今年3月,4位退休人员“穿越”疫情阻隔,通过网络庭审,就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争议与企业当庭达成调解。“手机上开庭就给咱们解决了,效率真高!”4位退休人员在屏幕上传递着喜悦。

这是烟台市仲裁院多年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仲裁”的成果。该院在全省首推立案网上预审,率先开展网络庭审,率先开发完成“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综合服务平台”,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视频调解,视频庭审,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指尖维权,有效应对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争议处理。

“智慧仲裁”给群众带来便利,工作机制改革给群众带来便捷。年8月,为助力农民工工资维权,烟台市仲裁院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机制,将审限由45日缩短至30日内,经验做法被省人社厅推广。从李亮案件的查证中,烟台市仲裁院又发现了工伤待遇争议的难点痛点,率先将速裁机制扩展至农民工工伤领域,是全省唯一实现农民工工资工伤“双速裁”的地区。“双速裁”机制被评为年度“烟台市十大法治为民实事”。

为了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烟台市仲裁院还与市总工会、工商联、企联联合成立了全省首家联合调解工作站,特邀调解员由各成员单位分别从法学专家、律师、工会干部、资深人力资源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中择优选聘,全专家型调解队伍更加专业、中立、高效……“联合调解”被人社部纳入首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十大特色做法在全国推广,“联合调解工作站”获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企联联合通报表扬。

做人民公仆,让人民满意。烟台仲裁院最初的梦想,正在一步步长大。把徽章别在胸前,把人民放在心上,“仲裁为民”这份初心,正指引着烟台仲裁院,向人民满意之路继续前行。

YMG全媒体记者张孙小娱摄影报道

责编:伟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