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一项比拼智力、体力、耐力的大工程。
虽然,法考延期了,但是学习一定不能断线,不能停下来。
越是到后期,越是要抓紧复习备考。
第一,克服“三种情绪”。
要克服厌倦情绪。想想自己为什么报名参加法考,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学会给自己加油鼓劲,保持昂扬的斗志。
要克服松懈情绪。咬紧牙关,坚持每天学习,每天做题,每天背诵一些法治思想的题目和特别重要的法条。
要克服自满情绪。主动查漏补缺,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切实把会的搞得更加扎实、更过硬,把不会的搞明白、搞清楚。
第二,强化“三种思维”。
要强化系统思维。善于把法学、法理、法律联系起来,把法律理论、法律实务和法律案例联系起来,不仅仅停留在表明上,切实把背后的原理、逻辑学深悟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心领神会。
要强化法律思维。善于运用法言法语分析解答问题,多说内行话,不说外行话,少用大白话。答题,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越准确越好,越精炼越好,踩准得分点。写得多了,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阅卷人看着很吃力,找不到采分点,就不能得高分。
要强化辩证思维。法考主观题考试,实际上是命题人与考试人的智慧的博弈。一方面,考试可以查阅法条,相当于开卷考试。既然是开卷考试,如果所有的答案,都能通过查阅法条给出答案,那命题人的面子往哪里搁?另一方面,法律规定虽然浩瀚如烟,但是重要的知识点、命题点,其实就那么多。仔细研究年以来的法考主观题真题,一些重要考点的重复频率很高,可以说,去年不考,今年考,今年不考,明年考。所以,基于这两个方面,命题人在试卷中给考生挖了很多“坑”,埋了很多“雷”,题目看着简单,好像把法条抄上就能作对,但是联系前后的案情,好像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一定要强化辩证思维,把案情联系起来分析,不要顾此失彼。
第三,提高“三种能力”。
要提高准确读题能力。除了法治理论,主观题的案例一般会很长,特别是刑法、民商诉综合中出场的人物、公司特别多,看起来特别累,眼花缭乱,看了后面忘前面,看了后面忘前面,可谓“一个脑袋两个大”。如果平时不经过大量的训练,读题的速度和效率就不可能得到提高。特别是上了考场,考生本身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可能看到这么长的题目,就会吓得透心凉,从而乱了阵脚。所以,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看一些案例,强化自己这方面的敏感度。
要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就是一边看案例,一边分析命题人的意图,迅速判断案情背后的考点。俗话说得好,屁股一撅,就知道放什么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通过考试轻松快乐。但是,这个境界也是靠平时大量的做题练出来的,不是凭空就有的。一些题目,可以一边分析,一边作答。而且这也是考试中常用的技巧。不要等看完了通篇,再去分析和解答。因为那么长的案例,大家也记不住。
要提高快速答题能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法考主观题考试,看似4个小时,分钟,但其实分布到每个题目上,以及每个题目的小点上的时间并不多。除了法治思想,刑法、刑事诉讼法一般为5个小问题,民商诉综合答题一般为10个小问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一般为5-6个小问题,加起来一共26个问题左右。法治思想一般用时40分钟,还剩下分钟,每个问题也就7分钟左右。所以,这么算下来,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平时要注意训练答题速度。再就是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特别难的题目,一定不要纠缠过久,实在不会,就先放过去,做完别的题目,回头再来看那个难题。这样,不至于在一个题目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闲话不说,切入正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套模拟题,仅供参考。
一、法治思想(35分)
结合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理解认识,谈谈如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机制,以及该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思想旗帜。“十一个坚持”构成了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中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
(二)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公平正义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在立法上,要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供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在执法上,要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要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权益。
在司法上,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切实做到公正司法。要改进司法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诉讼难题,依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回应人民对司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