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振华
责编:代代
排版:芳子
《圣经》开篇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昨天,看到LegalMVP创始人姚俊倩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题为《法院工作8年后,农村出身的我瞒着家人辞职,成为了一名律师》的文章,她搭配的推荐语是文中的一句话“做律师没两年就遇到了疫情,今年很难,我在努力找到我的解决办法。”
我回复道:“回头采访采访我们这种,更悲催的那种,老律师眼里的青年律师,青年律师眼里的老律师群体呗。骆律师还过了两年好日子,我是属于执业三个月就附送整整三年疫情的那波人中的一个,都说外焦里嫩,我们是外焦里也焦,“双面胶”。建议俊倩写一篇专门讨论,疫情三年来执业的这一批批律师的文章,鼓励鼓励我们。”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律师成长中的烦恼有共性的,有个性的,大多数是共性的。疫情持续三年了,多少人疲惫不堪,疫情三年来执业的律师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这样问也许有点儿冒昧,有点儿莽撞,你们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认识你们,也许我们的一生注定也不会有交集,但我知道,你们就在那里。
别忘了,朋友,我们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律师。
01三十而立,我每天四点起床准备法考,从国企辞职去做律师
02做律师的前两年,我觉得焦虑又迷茫
03在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我开始找到自己的节奏
04内心有光,不惧黑暗,乌云总会散去,阳光注定普照
01
三十而立,我每天四点起床准备法考,从国企辞职去做律师
我先讲讲自己踏上律途的四年吧。
我本科学的是市场营销,大学毕业后兜兜转转回到了郑州一家国企工作了五年,一直从事的工作是大客户营销,没啥法律背景。
因为在体制内一直不太适应,在我的一位领导建议下,我参加了最后一届法考。因为在职,所以只能早晨四点起床学习。六个多月备考后,通过了,头发也掉了很多,也给执业的四年养成了基本每天五点起床学习的习惯。
年清明节后,我从国企离职了,没有给自己适应期,直接加入了河南天基律师事务所,当时之所以选择这家律所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对校友的信任。
通过司法考试后,参加面试前,我尚不认识一位法律行业从业者。
因为山东大学河南校友会的缘故,认识一位校友律师,就是河南陆达律师事务所的武芳芳律师,入行前仅有的行业认知就是芳芳传授给我的。隔行如隔山,对于我这样一个跨行兼跨专业的菜鸟,凭心而论,那时候芳芳说再多,也是很难准确理解的。
我只记住两句话:哪些所你不要去;你要去一个大所。我一直对芳芳充满感激,她是一位善良的、优秀的河南女律师。
第二、天基所大。天基是当时河南省执业律师人数最多的律所,口碑也不错。
第三、真正关心我。这是唯一一个没有问我实习期会给他们带来多少案源或者创收的律所,面试官问我的问题也几乎与执业技能没有关系。
第四、辞职已是定局。年龄渐长,如果不趁着年轻试一试,自己会留下无尽遗憾。先挺身入局,再寻求破局吧。
31岁的年纪从体制跳出来,不大不小,不上不下,入行之初,也被拒绝过,也被惊吓过,也心酸过,也害怕过,也迷茫过,也感觉漆黑一片过。这些已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事是:我上路了。
02
做律师的前两年,我觉得焦虑又迷茫
在天基的日子是不开心的,又是很开心的。
这并不矛盾,同样的事,人的认识是会变化的,甚至是会发生截然相反的转变。从长期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观察,最初两年摸索期在哪里都大概率是不开心的。
先谈不开心。
在天基待了两年多的时间,焦虑、迷茫是常态。经济上,还要受父母的贴补,媳妇的反哺。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三十出头的年纪,往往是花钱最多、赚钱最少的时候,我是一个工作八年才入行的律师,多少算有产者,但没有多少流动资金,有房贷,要养孩子,压力只能说比较大。压力之下,不开心总是难免的。
但与我观察到的青年律师的种种困境对比,绝不敢自称苦逼。
在这三年执业的朋友中,
有多少朋友因为案源焦虑彻夜难眠?
有多少朋友尽管难受着、不甘着、却不得不接受媳妇、老公和父母的帮助呢?
有多少朋友因为经济条件始终不见好转,有情人难成眷属?
有多少朋友因为家境不好,家里无法给予帮助,只能全凭自己?
有多少朋友在没人教、不会学的“双面胶”中肠一日九转?
有多少朋友在一次次丢单后唉声叹气?
有多少朋友在独立与授薪之间摇摆?
有多少朋友在转所还是留下中徘徊?
有多少朋友从信心满满走向自我封闭?
有多少朋友一度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却还在苦撑?
有多少朋友悄悄去做了法务?
律师执业初期的难是客观的,三年疫情,雪上加霜。
再论开心。
我是幸运的,这是实事求是。
开局是很重要的,我们总说从头再来,实际上,如果开始就跑偏了,往往是回不了头的。
我现在渐渐领悟到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为徒之道在于改变,为师之道在于唤醒,青年律师成长过程中需要引领,不是迎合;需要唤醒,不是放任;需要榜样,不是说教;需要长期有意的影响;不是短期强行的改变。
入门时期的启蒙、教育是最重要的。律所安排了所里副主任赵立新律师带我,赵律师是一位从业二十多年的资深律师,脾气有点怪,但酷爱读书,这一点上,我受赵老师影响很深。
赵老师告诉我,他见了一批一批转行来的律师,最终都难以有太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基础不牢,一定不要着急,多看书,多学习,做好长期基础建设。这一点我听进去了,也入心了。
赵老师有句名言:“真正好学的人不多了,一个人说自己的特长是读书往往都是装,他也是装着读书。但有的人装一天,有的装一个月,有的装一年,有的年复一年装,最后装成真的了,每天不读书都难受,就算装到家了。”三年来,我在樊登读书会听书近本,在当当买书花费数万元。
现在反思,不开心并不是因为律所或者带教老师的问题,恰恰是我自身的认识问题。
首先,对独立律师的认识不充分,律师独立是一个过程,一名成功的律师是对人性的渐进感悟、对职业的良好认知、对商业逻辑的深刻认识、切实可行的个人规划、丰富的实战经验等共同塑造出来的。
其次,对于焦虑的认识不足。焦虑的原因归结起来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回首在天基的日子,心中充满感激。每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全世界,冥冥中,一个人的走过的每一步都有意义,天基,我曾去过。
03
在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我开始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是在年10月正式转入上海段和段(郑州)律师事务所的,也是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当然,依然并非一帆风顺。
入行四年,一年多实习,两年多疫情,叠加父亲因为意外去世,我消沉了大半年,以至于很多同事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我是谁。
在很多人眼里,我很失败,没赚什么钱,连媳妇都对我说,你学那么多有什么用?你要转化!
但今年以来我提升很快,不断得到贵人相助。当然,我依然是个穷律师,律师行业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弯道超车,弯道往往容易翻车。前三年基本上都是赚不了什么大钱的。
我把这些年成长过程中的思考也习惯性的整理成文字,在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