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才中举的范进,才情平平无奇,却是个

年过半百的穷酸举人范进,一生都在为考取功名而读书,这样的人物,是《儒林外史》里常见的讽刺性人物,虽然是虚构,却并未脱离现实,甚至还高于现实。

范进参加了数轮科举考试,每次都落榜,最后一次终于在五十四岁时终于考取了举人,实现了自己入仕的梦想。

但是,一个寒窗苦读几十年的学子,不知文坛大家苏轼的才情,却知如何拉拢张静斋;不知刘伯温盛名,却深谙官场圆滑世故之道。

这样的人物,到底是一个寒窗苦读数十载的读书人,还是一个隐藏的官场高手呢?

只知四书五经八股文谈不上才情卓越

1.寒窗数十载,不知苏东坡范进大概二十岁开始学习,并且开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范进家里贫苦,冬天甚至连一件能够御寒的衣服都没有,但是即使如此,他还是十年如一日学习了三十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但是学习了三十年,而且是内容一样的四书五经,却连续考到半百年岁才考取了举人,这样的人到底是空有一腔报复还是真的不适合读书呢?

范进做官后,主持山东区的科举考试相关事宜,范进地伯乐周进拜托他提拔一下一个叫的荀玫的人,但是在范进派人找荀玫的时候迟迟没有找到。

这时候找卷子的下属开起了苏轼考试时的玩笑,原以为这是天下读书人都知道的故事,毕竟苏轼是所有文人的榜样。

但是范进却听不懂,甚至还认为苏轼的文章不好,学习的三十年期间,貌似范进只知道八股文怎么写。2.中举是巧合,也是人为范进的伯乐是周进,周进不仅是范进在官场上的恩师,也是帮范进打开踏入官场的门的好心人。

周进在科举考场上不止一次看见范进出现在考场上,两鬓斑白,在考场里十分特殊。

也因此,吸引了周进的注意力。

后来周进阅卷,仍然不满意范进的文章,但是出于同情心,多看了好几遍,然后觉得还不错,有主掌一方的能力,因此才把他的名字留了下来。

在阅卷途中,除了极其优秀的文章,是没有哪位考官会为了某一篇文章多停留哪怕一秒时间的。

而且在《儒林外史》中,周进和范进是一样的形象,同样都是八股取士下考出来的腐儒官员,可能是文人间的昔昔相惜,周进间接地帮助了范进成为举人。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范进中举是凭借这样的偶然,如果真的以范进的才情为评判标准,那范进也仍然没有资格入仕途。

官场之中彰显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

1.展示儒官孝道范进屡次落榜的数十载时间里,乡里乡间嘲笑其不自量力者人众多,但是他都没有放弃,对于他来说,寒窗苦读几十余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做官,能够过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的。

但是在古代社会,读书并不是一个简单而且低成本的活动,况且他还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从黑发到花发,从意气风发少年郎少到被生活折磨得沧桑的中年男子。

他的老丈人是个屠夫,为人市粗鲁,在范进寒窗苦读的三十年里没有少对范进指手画脚,甚至还在范进看榜的时候给了他一巴掌,可以说也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

但是范进却在考取举人后对他礼遇有加,谦卑温和,完全没有当官的架子。

这样的表现,迅速被世人传开,世人皆称赞范进大度,孝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但是难道范进真的没有丝毫怨恨过他的老丈人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是举人,是明朝科举考试选举出来的人才,是学习了三十年四书五经的儒家学者,儒道最重视的一个品格就是孝道。

范进不过是利用这点,扩大自己的儒家学者的名望而已,以提高威望和信服度。2.放低姿态,笑脸迎人范进出身不好,没有一个豪门望族的背景,而且还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责任重。

况且他的年龄已经和很多有资历的官员年龄相差无几了,虽说中年甚至老年才得以在科举考试中出头的例子也不少,但是也不常见。

但是,范进和很多官吏打交道的时候,都先一步放低了自身的姿态,常常用自己出身卑微,无才无能的话语来降低自己的姿态,表现出谦卑的待人态度。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范进论家庭背景和才能资历确实不够,即使考上了举人,也算是乡里能够衣锦还乡的人物,但是在外面的时候,他仍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

这样不仅不容易得罪人,而且表面上还会给百姓留下较好的印象,有利于提高个人名望。

张乡绅和范进的年纪本来就相差不大,按理说是没有必要这么互相谦卑的。而且张乡绅比范进做官更早,在官场中自然也结识了一些官吏,是范进所不能得罪的人物。

在地方乡里张乡绅也是德望比较高的人物,口碑也比范进更好,但是张乡绅知道范进未来是要做官的人,自己的姿态也比较低。

范进在面对张乡绅那套官场和文人之间互相奉承的做派时,展现出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的能力。

在面对比自己更有权势的而且曾经也明里暗里指指点点自己的人,努力了三十年终于要出人头地的范进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将姿态放得更低。

即使张乡绅表面上称呼他一句世先生,范进也仍然把自己的身份放的很低,以晚辈自称。在张乡绅要送住宅给范进的时候,范进还百般推辞,后来接受了该做的礼遇一样不落。3.以退为进,方能上升范进的较强的官场生存能力还体现在他以退为进的交往方式和语言艺术。范进在和张乡绅交流的几次中,从来没有开口向张乡绅讨要任何东西,却能让张乡绅心甘情愿为他添置家产。

而且从《儒林外史》对于张乡绅的描述也可以知道,张乡绅并非谦卑有礼的儒士,他也看不起范进,但是范进中举后始终是要踏足官场的,为了拉拢关系,提升自己的地位,他这才来探访。

儒林外史共2册书原著文言文注释文白对照精选¥8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范进在和张乡绅的语言推拉中,借助以退为进的语言艺术,表达出自己的清苦境况,虽然没有表明自己需要换住宅的需求,言语中却放大了家徒四壁的伤感。

还有就是范进和张乡绅的初见面,张乡绅称呼范进为“世先生“,范进也没有反驳,而且还主动称自己为“晚生“,并不知晓其中缘由的范进也丝毫不慌,以退为进,等着张乡绅找理由和自己亲近。

这样既不会得罪人,还能拉拢双方关系,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办法。

总结

范进苦读只为科举高中,却连历史上少有的,第一次科举便拔得头筹的少年英才苏轼都不了解,说他没有才学也不无道理。

八股取士下的科举考试,已经失去了选取真正能够针砭时弊的辩论之才的职能,学子也被约束在八股文模式中难以反抗。

范进是一个适合在官场生活的人,他会看眼色,知道官场制度,明晓对封建统治者表现出自己忠诚的重要性。明清时期的科举似乎已经不是任人唯贤的选才制度,而是从学习阶段便开始培养未来官员的制度。

范进就是八股取士制度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被封建腐朽的封建制度毁掉的万千学子中的一个。

参考文献

1.《中国科举制度史》2.《明史》3.《儒林外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